中国车企为何不能内卷“价格战”?
腾-龙公司在 线客 服微fkkc 6789微fkkc 66 88 99微fkkc 77 88 99游戏注册网-址 x s a p p.v i p在线尽管我国已有车企跻身全球汽车销量前五,两家车企进入前十,但对于中国车企而言,探索广阔市场的征程才刚刚起步。我国销量冠军比亚迪的销量仅是全球冠军丰田的四分之一,净利润更是后者的17.5%,差距明显。
“内卷”和“价格战”并不能助力中国车企的国际化进程。在盈利支持下,品质和服务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。
近日,中汽协针对“某车企”意图挑起价格战发出警告,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采取措施,引发业界震动。
5月31日,中汽协发布《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》。
该倡议指出,自5月23日起,某车企率先大幅降价,多家企业纷纷效仿,引发新一轮“价格战”恐慌。无序“价格战”加剧了恶性竞争,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,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,不仅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,还将损害消费者权益,甚至带来安全隐患。为此,中汽协提出四点倡议,包括优势企业不应垄断市场,挤压其他主体生存空间等。
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:
近年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已超过40%。当前,行业整体运行稳中向好,市场活力持续释放。然而,一段时间以来,行业盈利水平下降,无序“价格战”为主要表现的“内卷式”竞争,成为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。产品售后服务保障、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持续加大投入,而“价格战”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,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,将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。
自5月23日起,某车企率先大幅降价,多家企业纷纷效仿,引发新一轮“价格战”恐慌。无序“价格战”加剧了恶性竞争,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,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,不仅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,还将损害消费者权益,甚至带来安全隐患。
新能源汽车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,正引领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,维护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此提出以下倡议:
1. 所有企业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,依法依规经营;
2. 优势企业不应垄断市场,挤压其他主体生存空间,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;
3. 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外,不得低于成本价倾销商品,不得进行诱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,扰乱市场秩序,损害行业和消费者根本利益;
4. 所有企业应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查整改。携手共进,全力保障行业公平竞争,助力产业健康与持续发展。
—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
发布日期:2025年5月30日
在同一天,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对中汽协提出的倡议表示赞同并给予支持,承诺将增强对汽车行业内部竞争的整治力度,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,强化产品一致性检查,协同相关部门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,实施必要的监管措施,坚决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,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权益。
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还强调,
自2022年下半年起,中国汽车市场的“价格战”全面爆发,并在2023年持续至今,已成为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焦点。这场竞争的激烈程度、波及范围以及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深远影响,均属前所未有,难以估量。
中汽协的倡议和监管部门的明确立场,不仅有助于纠正无序的“价格战”和“内卷式”竞争,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竞争格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。
在过去两年中,汽车业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亮丽名片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,成为了新质生产力的典范。过去,大众、宝马、奔驰等品牌共同塑造了德系车的高端形象,本田、丰田、日产等品牌则以其可靠耐用闻名于世。而现在,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推进,奇瑞、比亚迪、长安、长城、吉利等中国品牌正迈向国际化。
在中国汽车工业从本土走向国际、从粗放式生产转向精益化生产、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智能制造、从合资车主导转向自主品牌主导的关键时期,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生态应是全行业的共识。车企应通过技术、品质、服务的高水平竞争,推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与国际化发展。
中国汽车出口量三年翻倍,中日差距进一步扩大
近年来,中国汽车出口成绩斐然,这并非“价格战”的成果,而是多品牌共同发展、相互促进、合力向外的结果。
首先,出口规模和出口金额均实现了三年翻倍,连续两年位居全球汽车出口销量首位。
2023年和2024年,中国连续两年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销量冠军。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641万辆,比第二名日本的421万辆多出220万辆,而前一年仅多出49万辆。截至2025年1月至4月,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216万辆,同比增长15%,同期日本汽车出口量为138.1万辆。中日汽车出口量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。今年,中国汽车出口量有望突破700万辆,创造新的历史纪录。在过去的三年里,随着出口量的显著提升,我国汽车出口额实现了从345亿美元增至1174亿美元的飞跃。这一增长使得汽车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.03%上升至3.3%(详见表1),使其成为继机电产品、集成电路和手机之后的第四大出口商品,并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关键动力。
中国汽车出口的辉煌成绩,体现了国内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强大力量。
在2024年的出口品牌排行中,特斯拉之外的前九名均为国产汽车品牌。其中,奇瑞汽车出口量高达114.4万辆,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出口量均超过50万辆,而长城汽车和比亚迪的出口量也分别超过了40万辆。这些在国内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自主品牌,在国际市场上同样经受住了全球消费者的“价格考验”。
进入2025年前四个月,奇瑞汽车继续保持出口冠军地位,出口汽车34.1万辆,比亚迪则以27.3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三,同比增长率高达96.6%,成为出口销量增长最快的汽车企业,有望与奇瑞争夺年度出口冠军。
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其优势,为出口增长提供了稳定贡献。从2021年到2024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从31万辆增长至128.4万辆,在汽车出口总额中占比连续三年保持在20%以上,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持。
其次,中国汽车出口的平均价格超过10万元人民币。2024年,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为1.83万美元(约合12.8万元人民币),虽然较2022年和2023年有所下降,但仍然高于10万元人民币。这表明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凭借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市场份额,而非仅仅依靠低价策略。例如,比亚迪的元和腾势D9等热销车型在国外市场的售价甚至高于国内。
第三,中国汽车品牌在高端市场实现了突破。2025年1月至4月,比亚迪在新加坡的销量达到3002辆,首次超过丰田(销量为2050辆),成为新加坡最畅销的汽车品牌,市场份额达到20%,这标志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东南亚高端市场的重要突破,为中国汽车境外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,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汽车制造的品牌力。
无论是奇瑞、比亚迪,还是长城、吉利,只要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,就能推动整个中国品牌车企销量的集体提升。正如丰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通过塑造日本车可靠、省油、耐用的形象,带动了本田、日产等品牌的共同成长,德国的大众、宝马、奔驰也共同构筑了德系车的高端品质壁垒。在全球化的发展中,没有哪家车企能够独占鳌头,中国汽车企业同样如此。
最后,汽车制造商推动了产业链境外收入的增长,180家公司的境外营收在三年内翻了一番。在A股汽车板块中,超过九成的上市公司拥有境外收入,2021年的境外收入总额为3945亿元,到2024年已增至8302亿元。
汽车行业境外收入TOP10中,多数企业为整车制造商,其境外收入总和占行业境外收入的八成以上,成为汽车行业境外收入的集中体现。在2021至2024年间,广汽集团境外营收增长了5.2倍,长城汽车增长4倍,长安汽车增长3.2倍,比亚迪增长2.5倍,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正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。
随着中国汽车品牌海外销量的提升,相关产业链的境外收入也显著增加。例如,潍柴动力在2024年的年报中披露,公司致力于抓住海外市场战略机遇,推进重点市场的本地化制造、海外供应链和服务网络建设,境外收入接近1200亿元。变速器供应商万里扬在2024年的境外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倍,成为汽车板块境外营收增速最快的上市公司。这些现象均表明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热销。
目前,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。以王传福、李书福、魏建军、张兴海等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,从小型作坊起步,经过整合产业链、收购国际品牌,突破外资和合资品牌的围堵,扛起自主品牌的大旗,从年产销量不足十万辆发展到年产销百万辆,30多年的辛勤努力换来了今天的成绩。
然而,对于正处于追赶阶段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,探索全球市场的征程才刚刚开始,与全球汽车巨头的差距仍较大。
中国销量冠军的销量不足丰田的一半,全球销量TOP5中仅有一家中国车企
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,销量是衡量车企设计、产能、定价、研发、品牌等全方位能力的最重要指标,车企间的竞争实质上是销量的竞争,或是销量带来的营收和利润的竞争。
比亚迪连续两年夺得中国汽车销量冠军,2024年销量达427.2万辆,同比增长41.3%。
放眼全球,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TOP10中,丰田集团位居第一,大众集团第二,现代起亚集团第三,斯特兰蒂斯集团第四,第五名是比亚迪,这是中国品牌首次进入全球销量前五。2023年比亚迪排名第九。中国销量冠军的销量尚不及丰田的一半。
吉利控股集团排名第十,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同时在榜单
上一篇:链接优化的注意事项